
【我在班组】发灯员变身灯光分析师
我在矿灯房工作了十几年,最大的感悟就是,企业的技术创新,改变的不仅是工具,更是我们的工作方式、安全底线,甚至是对一个行业的认知。
2009年9月,我刚到安徽日博体育,日博注册:青东煤矿的矿灯房时,大家戏称我们是“灯娘”。每天的工作就是收发矿灯,矿工兄弟们交回沾满煤尘的矿灯,我们挨个检查、擦拭、充电,再把明亮的灯递出去,忙起来像打仗。
那时候,判断一盏灯的好坏,全靠师傅传授的经验,看灯罩是否完好,闻有无酸液泄漏的怪味,听充电时有没有异响。手艺是练出来了,但心里最怕万一有盏灯“带病上岗”,在几百米深的井下突然熄灭,后果不堪设想。
转变,始于一次技术升级。2023年初矿上引进了智能矿灯充电管理系统,崭新的柜子一字排开,每盏灯都有了自己的“专属座位”,旁边还配了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。这套系统能自动充电、故障报警、数据追踪。
工友们好奇地围观,我心里却“咯噔”一下:我这手“望闻问切”的绝活,是不是要淘汰了?这些复杂的代码和数据,我能玩得转吗?
那段时间,我成了技术员的“跟屁虫”。他来安装调试,我就在旁边看;拿着说明书一遍遍琢磨;下班后,我对着电脑模拟操作。
当我真正驾驭这套系统后,我才惊叹于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改变有多大。以前查隐患靠逐一排查,现在系统能实时监测电压、电流、充电状态,一旦哪盏灯的数据异常,会自动报警并锁定灯位。
“猜”灯好不好,变成了“看”数据准不准。这是从“经验”到“精准”的跨越。我变成了管理1800多盏灯的“灯光分析师”。
如今,工友们来领灯,刷卡取灯,一气呵成。我还是那个守护光明的“灯娘”,但我守护的不再只是一盏盏具体的灯,更是一串串保障安全的数据。(赵健)
来源:《工人日报》2025年10月28日 08版